最近,券商与基金等机构都在密切关注金融数据,担忧M1增速的下降以及M2和M1之间剪刀差的拉大,而在对资金面敏感的资本市场上,投资者再度聚焦上证指数3000点的得失。
配资操作流程简单明了。投资者只需提供一定的保证金,即可获得配资公司提供的放大倍数的资金。利用这些资金,投资者可以扩大投资规模,捕捉更多的市场机会。
尽管不必过于在乎单纯的数据,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,为什么现在给人的观感是,总的货币投放力度较大,但实际投资又不是很顺畅呢?是因为没有好的投资标的?还是缺乏好的投资渠道?
问题存在的一大原因,是因为货币投放产生的资产价格上涨效应尚不明显。试想一下,如果资产价格跌跌不休,则投资活力难以激发,没有谁会在预期不赚钱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钱投出去,这样,风险与收益就不成比例。因此,即便银行定存利率和国债利率处于相对低位,但总归还是有收益的。如果本金足够大的话,这些收益完全可以冲抵一部分资金成本,何乐而不为?这也是为什么超长期特别国债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的原因之一。
要想让投资活跃起来,进而让投资对实体经济产生正向拉动效应,关键点是要让产业有活力,要让产品和资产的价格有上涨趋势,这样才能吸引投资。CPI与猪肉价格的关联波动就颇有借鉴意义。为什么在猪肉价格过低的情况下,有关部门会用收储的办法来稳定猪肉价格?因为猪肉价格在CPI的构成中占比较大,其影响力不容小觑。CPI适度上涨,会增加养殖企业的利润,刺激产业链扩大投资,这样的投资就会有带动效应。
回到资本市场上,为什么上证指数长期在3000点徘徊,IPO公司供给太多是一大原因。但为什么有很多“三好”公司的估值很低,却依旧无人问津?最根本的原因在于,二级市场多数时候是存量资金在“左右互博”,缺乏增量资金入市。为什么增量资金迟迟难以趋势性进入?是场外缺乏流动性吗?央行最新数据显示,M1虽有所下降,但总量也有65万亿元。此外,可用于投资的居民银行存款接近300万亿元。但是,目前沪深日均成交只有7000亿元左右,不及美股市场英伟达、苹果和特斯拉一天的交易量之和。试问,这样的市场活跃度怎么去吸引增量资金入场?供求关系决定价格,如果股票资产价格没有上涨,市场就缺乏赚钱效应,也就无法吸引新增资金入市。
当然,管理层也看到了问题,本周就提出“当出现非理性剧烈震荡、流动性枯竭、市场恐慌、信心严重缺失等极端情形时,该出手就果断出手”。怎么出手?这需要智慧。如果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,该不该出手?通过什么性质的资金出手?“耐心资本”该如何壮大?这些问题只要考虑周全了,市场的预期明确了,A股市场才能实现投融资的良性循环。
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只有把市场建设好股票配资赚钱,让市场有投资价值,让市场有显而易见的赚钱效应,才可能吸引新增资金进入。因此,无论鼓励什么性质的资金进场买股,关键是要让这些资金看到赚钱的前景。一个跌跌不休的市场不可能有这样的吸引力,无论是来自哪里的“耐心资本”,都要考虑投资收益。